成為LINE好友,領取3%新朋友援農購物金
馬上領取→

春天儀式-從醃漬到料理,這樣玩梅子!

識食

(撰文:李佳芳 /攝影:王士豪)



三月中旬進入梅子產季,從南投信義鄉至台南梅嶺送來的各種梅子:果實圓碩的大青種、小籽品種的石塔種、具有蜜桃香氣的胭脂梅……在陽光下如寶石耀眼的梅子,完好無傷的果實有如同嬰兒肌,表面還有細細的絨毛,這是「手摘」的最大特徵,代表了品質的好壞。

加工前的青梅,滋味又苦又澀,而加工後的青梅卻是滋味迷人,展現不同時間熟度下的梅子風味,那轉化的功夫來自一道又一道簡化不得的醃漬程序。

熟度決定醃漬手法

來到漬物職人阿金姐(康阿金)的工作坊,多年來阿金姐深究醃梅技法,設法掌握這門難以言述的技術,逐漸歸納出飲食與自然的智慧。談起梅子的神秘風味,阿金姐露出一抹微笑,「清明,清明是最重要的。」在食品科學已然發達的年代,「時機」仍是風味的關鍵。

她緩緩解釋道:「脆梅要好吃,必須趕在清明前做。這時採收的青梅大約六七分熟,含水量低,不易發酵,做出來的脆梅耐久放——要是到了清明以後,此時梅子的成熟度高,水分多,果膠多,發酵快,便不能做脆梅,所晚收的青梅或是胭脂梅,則適合做Q梅。」

脆梅靠流水去澀,Q梅類靠重壓鹽漬,兩者的加工方法截然不同,形成各有特色的滋味。阿金姐認為,按青梅狀態選擇最適合的加工方式,不只是醃漬物要美味的關鍵,也是一種對於農產品的珍視。






絕不可少的鹽洗動作

如同許多傳統食品生產者,阿金姐從一把槌子與一張砧板做脆梅至今,嘗試過許多設備,也改寫無數次加工流程,最終確立了脆梅加工程序。


❶ 分級

加工前,她認為最重要且最容易被忽略的步驟,其實是「分級」。她說,大小粒徑分開來加工,更能精準掌握每個工序的狀況,使醃漬入味的品質更為一致。

手工分級、確保果形大小一致,是均勻醃漬入味的關鍵!


❷ 滾鹽

接著,可見騎樓下緩緩轉動的大木桶,那裡頭倒入青梅與粗鹽進行滾洗大約15分鐘,可以仔細去除絨毛與苦味物質,卻不磕傷表皮,保持完好的果形。「這是因為梅子具有毒性的苦杏仁苷,鹽可以化解毒性物質,同時去除澀味,是非常重要的前置作業。」她強調,無論是製作脆梅或是Q梅,都不可省略「滾鹽」的步驟。









❸ 壓碎

緊接著是「壓碎」。為了保持果形完整,許多人會選擇針刺,但阿金姐認為針刺在漂水與後續入味的效率較低,她傾向使用壓碎的方式,家庭操作可以用槌子與砧板一粒一粒手敲,而她因為量產的關係特別請人設計了專門的壓碎機,那履帶一轉、壓台一落可以壓三到五粒,不過仍須人員在旁監控,不時按鍵暫停,重新調整壓力,挑揀過大或是過小果粒,為了是保持不大不小的力道,使果實「裂而不碎」,這樣醃起來的味道好,外型也會漂亮。








加深風味的轉桶秘訣

❹ 漂水

再者是「漂水」,意指把青梅放在流水裡浸泡。阿金姐說,漂水的用意是為了去除澀味,許多人會覺得泡得越久,澀味越少越好,但要是泡得太久,便失了梅味,醃出來的脆梅無滋無味,最佳時間大約是一夜(12小時),抓緊時間撈出、脫水、糖漬,才能使梅子的風味猶存。







❺ 糖漬

最後轉化味道的「糖漬」作業,許多人常「一漬到底」,而忽略了「轉桶」的細節。來到阿金姐的桶陳室,一桶桶沈睡的梅胚都有自己的「身分證」,寫了添加糖水的甜度與時間,那是梅胚反覆起出,瀝去舊的糖水,再添入新的糖水,從一次、二次、三次、四次……用不厭其煩地勞作,把甜味一點一滴滲入,把酸味一點一滴引出,耐心地把深鎖在青果裡的風味,打開來。











大開胃的梅子料理

醃梅耐久放,除了當成日常零嘴,也可以應用於料理。對於擅長使用漬物的客家人來說,醃梅從梅肉到梅汁都是寶。

在食慾不振的溽暑時節,滋味酸甜的梅汁可以調成氣泡飲料,而脆梅則可以結合冷食料理,把梅肉切碎與白米飯混拌,梅子的酸可替代醋,便成簡易的醋飯,填入豆皮做成「梅子稻荷」,便是很棒的野餐菜餚。



另外,具有香氣的紫蘇梅則很適合拿來做泡菜,梅肉混合醃梅產生的梅汁,加入少許香油,醃漬結頭菜或小黃瓜,清爽泡菜撫順了脾胃,連躁動的心情也舒坦起來。



阿金姐說:「尤其梅子富含的酵素,可以有助軟化肉質,滷豬尾用梅汁替代冰糖,可以去腥解膩,還可以縮短料理時間,是客家媽媽快速上菜的秘密武器。」

結合客家人愛用香料植物的紫蘇梅,用來煮客家菜的炒螺肉、炒鴨肉、滷肉再適合不過,甚至於也可以拿來煎魚,把孫孩們愛吃的鮭魚放入油鍋兩面微煎,再倒入醬油與梅汁悶煮,起鍋前再加入數粒紫蘇梅,鮭魚的油脂在梅子的酸甜味道裡收斂,達成肥腴而不膩的平衡,集合鹹酸香味的梅子料理,可是不折不扣的「白飯小偷」呢!